一文掌握 | 西咪替丁的临床应用
西咪替丁又名甲氰咪胍,为咪唑类H2受体拮抗药,是目前较常用的抑制胃酸和抗溃疡药物。西咪替丁于1976年在英国上市,1979年获FDA批准在美国上市。
作为一种成熟的市售药物,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网站检索有“国药准字”批准文号的西咪替丁片有387条记录,西咪替丁胶囊有213条记录,西咪替丁注射液有38条记录。西咪替丁可对人体多组织的H2受体产生作用,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
西咪替丁的临床应用
1. 用于消化系统疾病
轮状病毒是秋冬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轮状病毒胃肠炎是病毒性胃肠炎中最常见的一种,临床以水样便、恶心、呕吐和上呼吸道感染等为常见症状,严重者脱水甚至危及生命,临床尚缺乏特效治疗药物。广谱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因对病毒腺苷激酶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而容易产生耐药,且早期使用止泻药可影响患者胃肠道内滞存的各种有毒物质的排泄。西咪替丁可通过抑制组胺等炎症介质释放,减轻黏膜炎性水肿,促进绒毛的修复及其吸收功能的恢复,进而快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西咪替丁在轮状病毒肠炎中表现出良好的临床疗效,其在消化道出血、结肠炎、反流性食管炎和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均具有较好的疗效。
2. 用于呼吸系统疾病
毛细支气管炎是支气管发生炎症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为咳嗽、气促,气道常有血浆渗出、水肿,易引发支气管气道狭窄,阻塞毛细血管;临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配合综合基础干预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西咪替丁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缓解组胺释放引起的症状。西咪替丁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均较好,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 用于血管类疾病
小儿过敏性紫癜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血管炎症疾病,以消化道黏膜出血、皮肤紫癜、关节肿胀和肾炎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以广泛的小血管炎症为病理基础;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常规临床治疗方案的效果一般。西咪替丁除阻滞H2受体发挥抗过敏作用外,还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西咪替丁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等血管类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4. 用于皮肤病
扁平疣是由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采用外用药物治疗的疗程长、见效慢,部分病情顽固患者的治疗难度较大。有研究显示西咪替丁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扁平疣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痤疮是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研究显示采用西咪替丁联合奥硝唑治疗中/重度痤疮的疗效显著,该联合给药方案可抑制痤疮的皮脂腺分泌并进行有效治疗。西咪替丁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和水痘亦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西咪替丁与抗病毒药物联用治疗病毒性皮肤病可缩短病程、增加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另外,西咪替丁治疗利什曼病和青少年皮炎等皮肤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开拓了其新的使用方向。
5. 用于肿瘤
作为一种新的免疫调节药物,西咪替丁在肿瘤免疫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前景。西咪替丁可影响多种抗肿瘤药物的药动学过程,提高某些抗肿瘤药物的峰浓度和药时曲线下面积,对防止肿瘤转移和提高患者生存率有着积极作用。西咪替丁还能增强机体固有的免疫功能,激活细胞和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或吞噬作用,通过免疫调节对某些恶性肿瘤(如转移性肾细胞癌和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对结肠癌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另外,西咪替丁具有抑制肠癌等恶性肿瘤瘤体生长和血路扩散的作用,并且已证实该过程主要是通过西咪替丁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表达E选择素,从而抑制了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而实现的。
6. 用于抗辐射
20世纪90年代,伊朗科学家Mozdarani H等发现腹腔注射西咪替丁对γ射线诱导的骨髓细胞微核具有保护作用;2002年,日本科学家Kojima Y等通过离体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研究证实西咪替丁对大剂量X射线诱导的淋巴细胞微核发生和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
7. 用于包虫病
鉴于西咪替丁联合阿苯达唑对肝包虫病较好的临床疗效,临床已将该方案作为包虫病的首选药物治疗方案。
8. 用于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口腔黏膜的溃疡性损伤病症。西咪替丁具有对抗组胺的血管扩张及减弱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可增强口腔黏膜的抗侵袭力,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血管新生,修复创面,并消除炎症水肿。
9. 用于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肿大、疼痛为主要表现,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该病具有自限性,抗菌治疗疗效甚微,尚无特效疗法。陈衬归的研究纳入75例小儿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结果显示给予西咪替丁治疗的患儿较利巴韦林治疗的疗效更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陈群英的研究也证明西咪替丁能明显减轻流行性腮腺炎患儿的腮腺肿痛,缩短病程。
10. 用于卟啉病
卟啉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为在血红素合成途径中缺乏卟胆原脱氨酶,引起血红素代谢障碍,导致卟啉及其前体物质卟胆原及δ氨基-γ-酮戊酸累积。国外研究报道了西咪替丁治疗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和迟发型皮肤卟啉病的案例,西咪替丁治疗卟啉病的作用机制可能为直接降低5-氨基酮戊酸合成酶活性,并通过抑制细胞色素P45。介导的药物代谢来减少血红素加氧酶的活性。
11. 用于牙周炎
牙周炎是牙齿周围支持组织发生的慢性破坏性疾病,由慢性牙龈炎向深部牙周组织扩展所致。西咪替丁可能通过减少破骨细胞数量来减少牙槽骨流失,对牙周炎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西咪替丁具有抗氧化作用,对牙周炎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规格与用法
1. 制剂规格
(1)常释制剂
冷开送服:西咪替丁片(200mg、400mg、800mg)、西咪替丁胶囊(200mg)。
咀嚼后咽下:西咪替丁咀嚼片(100mg、200mg)。
摇匀服用:西咪替丁口服乳(10ml:100mg、250ml:2.5g)。
(2)缓释制剂
完整送服:西咪替丁缓释片(150mg),使用时用水将片剂完整送服,不可将片剂咬碎或溶于水中服用。
(3)注射剂
西咪替丁注射液(2ml:200mg)、西咪替丁氯化钠注射液(0.2g:100ml)。
2. 成人常规剂量
(1)口服给药
①一般用法:一次200~400mg,一日800~1600mg;缓释片一次300mg,一日1次。
②十二指肠溃疡或病理性高分泌状态:一次300mg,一日4次,餐后及睡前服(或单次800mg,睡前服用)。疗程一般为4~6周。
③预防溃疡复发:单次400mg,睡前服用。
④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一次400mg,一日2次,于早晚各服1次(或单次800mg,睡前服用)。连服4~6周,也有用至6~8周者。
⑤胃泌素瘤:一次400mg,一日4次,一日用量可达2g。
(2)注射给药
①肌内注射:一次200mg,每6小时1次。
②静脉注射:将本药注射液用葡萄糖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0ml稀释后缓慢静注(长于5分钟),一次200mg,每4~6小时1次,一日剂量不宜超过2g。
③静脉滴注:一次200~400mg,一日600~1600mg。一日总量不宜超过2000mg。
(3)肾功能不全患者用量应减为一次200mg,每12小时1次。
3. 儿童常规剂量
(1)口服给药
一次5~10mg/kg,一日2~4次,饭后服,重症者睡前加服1次。
(2)注射给药
①肌内注射:剂量同口服给药。
②静脉注射:1岁以上患儿一日20~25mg/kg,分2~3次给药。1~12个月婴儿一日20mg/kg,分2~3次给药。新生儿一日10~15mg/kg,分2~3次给药。
③静脉滴注:剂量同静脉注射。
药物相互作用
由于本品的亲脂性和结合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的能力,使其与许多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1)四环素:本品干扰四环素片剂的吸收,但不干扰四环素糖浆的吸收。
(2) 氯霉素:联用有诱发缺铁性贫血的可能。
(3)林可霉素:合用可使林可霉素吸收增加而血浓度升高19%。
(4)环丙沙星:合用能加速溃疡病的愈合。
(5)酮康唑:干扰酮康唑在胃肠道的吸收。
(6)苯二氮卓类:本品可干扰肝中药物解毒,使安定、硝基安定、氟硝安定、氯氮卓(利眠宁)等药物的血浆清除率明显降低,血浓度升高1.2~2倍。加重镇静及其他中枢神经抑制症状,并可发展为呼吸抑制及循环衰竭。但不经肝脏代谢的氯羟安定或羟基安定则不受影响。
(7)氯甲噻唑:可降低其清除率,使镇静催眠时间延长和作用增强。甚至引起呼吸抑制。不宜合用。
(8)阿米替林:能导致阿米替林血浓度升高。
(9) 胺碘酮:可引起胺碘酮血清浓度升高。
(10)普鲁卡因胺:可使普鲁卡因胺半衰期延长,肾清除率降低,活性代谢产物N-乙酰普鲁卡因的肾清除率明显降低。在老年人及肾功能不良者尤为显著。
(11) 普萘洛尔(心得安):可使普萘洛尔清除率显著降低,血浓度升高2-3倍。
(12)利多卡因:可使利多卡因血浓度、半衰期显著增加,全身清除率明显降低。
(13)托卡胺:本品使托卡胺的峰浓度、尿中原药回收量明显降低,但半衰期及肾清除率不变。
(14)硝苯地平(心痛定):可使硝苯地平的最大血浓度增加30%。
(15)尼索地平:合用时应酌减尼索地平剂量。
(16)地尔硫卓:合用时建议地尔硫卓的剂量降低30%-50%。
(17)可乐定、米诺地尔、胍乙啶:西咪替丁拮抗本类药物的降压作用,联用可使降压作用降低或无效。
(18)卡托普利:合用有可能引起精神症状。
(19)甲氧氯普胺(灭吐灵):合用时能减少西咪替丁在胃内停留时间,影响其吸收,使西咪替丁生物利用度有82%降至63%,疗效降低。
(20)甘珀酸钠、丙谷胺:合用可增强疗效,加速溃疡的愈合。
(21)氢氧化铝、氢氧化镁:含铝、镁抗酸药减少西咪替丁的吸收,降低生物利用度。
(22) 硫糖铝:合用可使硫糖铝疗效降低。
(23)华法林:合用可使华法林血浓度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20%~200%。从而增强抗凝效应。但副作用随之增强易发生软组织和泌尿道出血等症状,一般不宜合用。如必须合用时,华法林剂量应酌减,并严密监测其各项凝血参数,以防出血。
(24) 新抗凝:合用使抗凝血作用增强。
(25)苯海拉明、异丙嗪:与西咪替丁联用,由于H1及H2受体均被阻断,使运动后的血管扩张作用受到抑制,可加重心绞痛及间歇性跛行的症状。
(26)吗啡:西咪替丁使吗啡的清除率明显降低,血药浓度升高,可引起潜在的致命性不良反应,表现为呼吸骤停、伴癫痫大发作、神志错乱及全身抽搐等症状,用纳络酮可对抗此不良反应。
(27)阿司匹林:合用时使该药的溶解度增大,分解减少,吸收增多,血药浓度明显升高,作用增强,合用时宜监测血浓度并减少用量。
(28)地高辛:可使血清地高辛浓度或升高或降低,合用时应慎重、宜监测血清浓度。
(29)阿托品:合用对抑制胃酸分泌有协同作用,但两者有相似的神经毒作用,故一般不宜并用。
(30)咖啡因:可降低清除率,致使血浆咖啡因浓度增高70%。这对患有失眠和焦虑的患者可增加兴奋作用。
(31)枸橼酸铁铵:西咪替丁减低胃酸分泌,降低铁剂的吸收,影响疗效,不宜并用。
(32)类固醇或阿糖腺苷(Ara,-A):西咪替丁与类固醇或Ara-A联用治疗乙型肝炎患者,发现对血清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阴转有一定价值。
(33)氯喹:西咪替丁抑制氯喹在肝中的代谢,从而减慢排泄。
(34)苯妥英钠:应用西咪替丁的一般剂量,使4例癫痫病人的苯妥英钠平均血浆浓度增加13%~33%。血浆浓度原已达治疗范围的高限者合用当慎用。
(35)茶碱:合用使茶碱清除率降低。代谢明显受阻,t1/2延长,血浆浓度升高2~3倍,易引起毒性反应,如心悸,全身痉挛,甚至死亡。两药不应合用,如必要时茶碱剂量应减少。
参考文献:
[1]刘玉明, 何颖, 沈先荣. 西咪替丁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药房, 2017, 28(23):3294-3298.
[2]张石革, 宗怡. 组胺H2受体拮抗剂的进展与合理应用[J]. 中国全科医学, 2002, 5(11):913-916.
[3]俞佳女. 抗消化性溃疡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其治疗新进展[J]. 健康导报:医学版, 2015(7):103-103.
[4]刘玉明, 何颖, 沈先荣. 西咪替丁应用的安全性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 2017, 14(26):29-32.
相关阅读
西咪替丁的10个基层临床应用
作为一个基层的临床医生,从上大学到跟着老师实习,然后进入临床,慢慢摸索,发现有些药物不仅仅可以用于单纯的疾病治疗,比如“西咪替丁(CMD)”,作用相当广泛,涉及各个科室各个系统,不仅具有抑制胃酸的作用,还可以用于其他各个系统的诊疗。笔者工作了10年左右,现结合文献总结一下,给广大同人分享讨论。不足之处,望海涵。
众所周知,西咪替丁属于组胺H2受体拮抗剂,有较强的抑制胃酸分泌作用,是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卓艾氏综合征较为理想的药物。该药尚有调节免疫、抗病毒及抗癌等新功能。在此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资料文献整理,对西咪替丁的基层临床使用做个总结。
1
病毒性肠炎
西咪替丁可以通过抗组胺、免疫调节、抑制前列腺素释放等途径起效。用法为0.2 g/次,tid,睡前加服0.4 g,连服3~5天。西咪替丁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可增强免疫反应而发挥对病毒的清除作用。同时,西咪替丁能阻断H2受体减轻肠粘膜炎性水肿,促进绒毛修复,具有止泻作用;另外西咪替丁还可以减少胃酸分泌,从而减轻H+对病损肠粘膜的刺激,有利于绒毛的修复。
参考文献:曹锦强,韩宏,陈思明.西咪替丁治疗婴幼儿腹泻.新药与临床,1993,12(1):56.
2
疱疹性口腔炎
用西咪替丁治疗疱疹性口腔炎,用法:西咪替丁10~20 mg/kg•d,分2~3次口服。机制为西咪替丁能选择性阻断抑制性T淋巴细胞表面的H2受体,降低抑制性T淋巴细胞活性,促进白细胞介素2和干扰素合成,恢复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并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阻止病毒复制。
参考文献:李世文,康满珍,李红辉等.老药新用途.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42.
3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在儿科较为常见,是一种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累及毛细血管及小动脉。治疗方案是西咪替丁10~20 mg/kg•d,配合VC(3~5 g/d)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连用10天,继之用相同剂量口服,10天为1个疗程,可连用2个疗程,其机制为人类皮肤有H1和H2两种组胺受体,CMD是H2受体拮抗剂,VC可增强毛细血管弹性,降低其通透性。
4
细菌性痢疾
用 CMD 治疗细菌性痢疾并大量脓血便,方法为在治疗原发病同时加用 CMD 静脉给药, 每日20 mg/kg,分1~2次用完, 疗程1~3天。其机制为CMD能竞争拮抗组胺、五肽促胃液素、乙酰胆碱的泌酸作用, 保护胃肠黏膜, 抑制出血。CMD是一种免疫调节剂,有浅抗病毒作用,此外CMD 能抑制前列腺素的释放, 使胃肠运动减弱,分泌减少,增加水、电解质的吸收,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促进受损的肠上皮细胞修复。
参考文献:曹锦强,韩宏,陈思明.西咪替丁治疗婴幼儿腹泻.新药与临床,1993,12(1):56.
5
毛细支气管炎
应用西咪替丁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方法:西咪替丁10~15mg/(kg•d),用生理盐水稀释静滴,疗程7天。机制:毛细支气管炎多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并且患儿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西咪替丁为组胺H2受体阻滞剂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有效与组胺竞争抗体,恢复机体免疫功能,增强细胞免疫,促进感染淋巴细胞功能恢复作用。
参考文献:陈晓燕.西咪替丁与维生素K1联用治疗喘憋性肺炎的临床观察.临床荟萃,1996,11(8):369.
6
瘙痒症
儿童瘙痒会让宝宝烦躁不安,还有可能会因为哭闹掩盖一些临床症状,我的经验是用西咪替丁10 mg/kg•d,配合氯苯那敏0.01 mg/kg•d,bid,(年龄更小者酌情减量),7天为1个疗程。
参考文献:
[1]包佐义.CMD在皮肤科的应用.中国医药报,2001,04,28(3).
[2]袁麟.CMD治疗皮肤瘙痒症3例.新医学,1986,17(12):298-298.
7
带状疱疹
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常表现为局部肋间神经痛,甚至难以忍受,每次0.2 g,qd,口服,连服5天,单用西咪替丁治疗病程5~20天。
参考文献:李世文,康满珍,李红辉等.老药新用途.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42.
8
活动期慢性胃炎的治疗
慢性胃炎活动期症状明显,常影响病人的工作与生活。方法为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内加CMD 800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治疗14天。CMD治疗活动期慢性胃炎的机制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①阻滞H2受体,使胃酸的负荷量减少,胃内H+浓度下降,胃黏膜得到保护,疼痛缓解;②CMD能促进促胃液素分泌,促胃液素具有营养胃黏膜作用;③CMD具有抗过敏、调节免疫功能作用,可使局部炎症水肿减轻。
参考文献:范丽丰,陈延华,李敏灵等.静脉注射甲氰咪胍治疗急性胃炎127例.临床荟萃,1991,6(1):30.
9
治疗腹泻
用CMD 20~30 mg/kg•d,分三次用生理盐水稀释后静推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效果较为显著。
10
口腔溃疡
西咪替丁外敷治疗口腔溃疡。方法:将西咪替丁片粉碎成末,外敷于溃疡处,3次/天,涂药后禁食水10 min,止痛时间明显缩短。机制为西咪替丁为组胺和受体拮抗剂,抑制组胺分泌,减轻对神经末梢的刺激,有止痛作用。
以上是本人在基层医院西咪替丁的一些应用,配合整理各类文献,总结出来的,前6种疾病属于儿科范畴,是向各个儿科专家老师学习并应用的,后面属于内科疾病范围,虽然西咪替丁用途非常广泛,而且还有很多应用待开发应用,但不良反应报道也很频繁,希望广大同仁酌情使用,好好使用这把“双刃剑”。
大家都在看
★★★★★
看完记得分享哦